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执法局在医疗执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其推出的“监督执法+”创新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在保障进口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以及提升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方面均表现优异。究竟,这一模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三方合力保障器械灭菌
为确保进口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医疗卫生监督,监管机构、行业组织及医疗机构三方紧密协作。监管机构首先进行深入调查,针对性地开展法规培训和宣传,让医疗机构充分了解管理要求和潜在风险。接着,提供个性化的自查整改指导,对关键环节进行抽样检验,并对违反规定或标准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对若干关键医疗机构实施随机检查,若发现任何问题,将立即进行严厉处置,此举有效推动了监管效率的增强。
行业组织负责实施质量控制,市级质量控制中心将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列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目标之一。该中心还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专项检查医疗卫生监督,并对检查结果及发现的问题进行即时报告,以此保证监督和指导工作的同步推进。此外,医疗机构需执行依法执业的自我监督机制,强化风险防控策略,并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旨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法规培训推动整改
执法监管部门经过详尽调查,对涉事医疗单位实施了专项的法律和政策讲解。在青岛地区的一所医疗机构,通过这些培训,工作人员对进口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操作规程以及潜在风险有了全面了解。同时,监管人员对机构进行了逐项指导,帮助其进行自我检查和改进,并在重要步骤中进行了样品采集和检测。一旦发现存在不符合规范或未达到标准的情况,将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调查与处理;这一措施旨在推动医疗机构强化管理措施,保障各项规定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不断加强监管效果。
质控中心专项巡查
市质控中心将消除外来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安全隐患视为质量控制的核心任务,并组织了医院感染等领域的临床专家开展专项审查。经过对多家医疗机构的细致巡查,中心及时公布了检查发现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次巡查活动中,专家团队注意到该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流程存在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他们随即向该医院提出了相关意见,并敦促其及时进行整改。这一举措有效地将监管执法与专业指导相结合,从而保障了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安全。
机构自查提升能力
医疗机构正致力于实施基于法律的自我监管机制,并持续改进其风险识别、评估和预防控制措施。在青岛地区,一些医院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流程,对内部管理进行细致的审查。通过不断的自我审查,这些医院提升了法治和规范化管理的水平,成功识别并解决了消毒灭菌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诊疗环境。
聚焦源头规范内镜操作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监督执法局致力于提升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重点在源头实施规范化管理。该局组织了针对软式内镜安全使用的专项培训,并对真空泵负压抽滤采样等关键步骤制定了具体要求。在某公立医院,接受过培训的员工在操作上更为规范,对内镜消毒效果的精确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与安全。
数据监测保障消毒效果
2021年至2022年,我国对医疗机构的内镜执法检查连续开展了两年,同时,对所采集样本的菌落数量进行了详细检测。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消毒灭菌的效果得到了确认,一些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相关部门已督促其加强消毒安全措施。借助数据的支持,消毒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监督执法局实施了“监督执法、专业指导、机构自查”相结合的监管策略,以此确保了外来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这一模式在其他城市能否产生类似的有益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