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禁烟政策推行超过一周,尽管公共区域已张贴禁烟标志,然而烟雾缭绕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执法方面遇到的挑战日益明显,此现象已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禁烟令下的现状
9日上午,记者在市区酒店、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走访烟台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观察到大部分区域都张贴了醒目的禁烟标志。尽管如此,仍有大量吸烟者对禁烟标识置若罔闻,在公共场合吸烟,导致某些区域依然笼罩在烟雾之中。许多商家对此感到无奈,南大街附近一家酒店的张经理表示,面对吸烟者,他们只能进行劝阻,不敢采取处罚措施,使得工作变得非常被动。
法规处罚缺失问题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自5月1日起正式施行,要求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必须设立禁烟标识并安排专人进行劝诫,以阻止吸烟行为。然而,该条例对于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者的处罚措施并未提供具体的执行办法。烟台市卫生局监督所第三科的姜科长指出,这种情况导致在实施处罚时,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执法人员短缺困境
此次禁烟行动覆盖面广泛,但卫生监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这成为执法面临的一大难题。姜科长指出,自5月1日起至今,卫生局监督所尚未发放任何罚款通知。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共场所的经营方进行监管,包括检查是否张贴禁烟标志、是否取消吸烟区、是否安排劝阻吸烟人员等,然而,面对众多场所,人力资源显得相当紧张。
经营主体的无奈
公共场所的管理者虽已按照规定配备了专门的或兼职的工作人员,然而,这些人员并没有权限对违规吸烟者进行处罚。因此,在执行禁烟政策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管理者害怕得罪顾客,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采取严厉的措施,使得禁烟措施的实际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
多方推动的建议
鲁东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学教师李洁指出,众多吸烟者虽具备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的认识烟台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却仍需外部力量助力。孙明强调,公共场所的管理者需认识到遵守“禁烟”法规的职责,整个行业及协会组织共同推动可能带来更佳效果。此外,地方行政机构应出台具体的禁烟规定,并强化自我约束能力。
禁烟工作的长期性
禁止吸烟是一项持续性的任务,改变人们的吸烟习性并非一蹴而就。即便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其成效亦难以迅速显现。唯有通过不断优化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逐步达成在公共场所实现无烟环境的愿景。
众人普遍认为,若要切实落实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核心要素究竟在何处?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